人防警报报知是人民防空行动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环节,是有效组织人民防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第一动作”,是发挥人防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实现平战结合的重要途径。加强和完善警报网络与报知方式有利于提升人防组织指挥的实战效能,有利于提高战时群众防空袭疏散行动的速度,有利于提高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时效性。
人防警报器建设现状
当前,人防警报器主要包括固定警报器和移动警报器(本文专指移动大功率警报器,不包含手摇警报器或车用警报器)。其中,固定警报器又包括电动警报器、电声警报器和多媒体警报器三类,是发挥预警报知的主力军。这在大部分城市及县市区已经形成规模,且能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人防警报设施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和技术革新,实现了电源与信号的智能双控,其安全性、时效性、便捷性和可操作性都得到很大提升。
人防多媒体警报器是近几年逐渐兴起和稳步推广的警报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警报器太过单一的报知方式,有效增强了人防警报设施的平战结合功能。多媒体警报器一般建设在校园、社区、广场等人口密集区域,平时用于发布一些日常的生活信息、人防知识,战时或发生突发应急事件时,通过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方式发布预警报知信号、应急疏散掩蔽途径、防灾减灾及自救互助知识等,是新时期人防警报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长期以来,移动警报器建设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城市未建或是数量很少,没有与当前传统的固定模式同步发展,占比失衡。另一方面,即使建有移动警报器,由于技术或历史原因,很多移动警报器只是形式上的移动,无法做到“拉得出、用得上、响得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机动效能。
固定警报器的弊端
数量大分散广,维护管理难。为确保人防警报音响覆盖率达到要求,警报设施的分布及数量要与城市建设保持同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警报设施数量不断增加,有的城市达到上百台,甚至是数百台,这就为检修维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日常管理难、维护周期长。
社会化管理难度大,难以发挥平战功能。固定警报设施一般建在学校、车站、医院、行政机关及重要目标等单位。虽然人防法对人民防空通信和警报的建设、管理、保障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法制不健全、宣传不到位,没有具体的约束机制,很多单位思想认识不高、重视程度不够、工作配合不积极。另外,一旦处于战争时期,很多单位都处于停滞状态,人走电停,难以保障警报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
续航能力差,实现成本高。当前,固定警报器完全依赖市电供电,一旦供电故障或电力瘫痪,预警报知能力将完全丧失。有的文件规划,建议为人防警报设施配备蓄能电池或安装太阳能电板,以此来提升续航能力。但由于警报设施数量多、分散广、功率大,配备蓄能电池或太阳能电板成本太高、利用率太低,每隔三五年需要设备更换,而且很多环境不具备安装条件。
抗毁能力弱,二次报知能力低。人防警报设施基本都放置在高层建筑的顶部,有的还是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单位,基本没有防护措施,一旦遭受空袭打击,警报设施容易遭受破坏,很难快速恢复,二次报知能力大打折扣。其次,如果遭到敌电磁干扰,也会影响警报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功能发挥。
移动警报器优势
集中管理,维护方便。移动警报器机动灵活,不受固定位置约束,便于隐藏,平时可在人防战备车库或指定人防工程集中存放,避免了传统固定警报器点多面广、易受破坏的弊端。无论平时还是战时,警报设施管理不受其他单位及人员限制,可随时进行集中设备检修、功能测试和维护管理,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对发挥人防警报设施的“第一动作”具有很好的帮助。同时,由于位置集中,可通过监控图像实现实时监控,了解和掌握警报设施的完备性,确保始终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
机动灵活,报知能力强。随着现代战争形式的发展,电声警报器系统需要更强的抗毁灭能力和更灵活的流动作战能力。当前,人防警报设施主要集中在城市主城区,在郊区、乡镇的人口密集区及重要经济目标还存在一定的盲区。传统的固定式警报器难以真正实现全覆盖,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行。而移动警报器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无论是战时还是平时,哪里需要到哪里,不但经济适用,而且务实高效,有利于提升预警报知能力。
油量储备简单,续航时间长。人防固定警报器主要是通过城市供电系统供电,一旦遭受空中打击、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电力系统很容易受到攻击或破坏,警报设施就成了摆设。而移动警报器依托车载平台,可通过市电、车载发电机或专用蓄能电池进行供电。只要储备定量战备用油,在发生应急事件时,可根据需要快速出动、准确报知,不受城市整体供电系统的影响。
控制灵活,不受中心站约束。固定警报器属于“星状”结构,主要依赖于中心站控制,一旦中心站出现故障或遭到破坏,整个警报网络就会瘫痪。对于移动警报器,平时可受中心站统一控制发放警报;战时,由于人、车、警报是同时出动,在中心站遭到破坏或远离控制范围时,可根据指挥长指令进行警报发放或预警告知。
适当加强移动警报器建设
当前,国际安全局势不断加剧,极端天气愈演愈烈,对人防组织指挥和应急保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首要的就是迅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拉得出、用得上;其次是机动,根据实际情况,哪里需要到哪里;最后是准确,能够在空袭、抗灾救灾、应急支援时快速发布信息,使上级决策、指令在第一时间传输至现场,为现场工作提供充分保障。
提高移动警报器占比。近年来,固定电声警报器紧密结合城市发展,持续加大建设力度,确保了城市音响覆盖率;新型多媒体警报器也得到了推广应用,丰富了人防警报预警报知的形式和途径。为进一步完善警报通信网络,满足平战需要,可按不少于10%的总占比适当加强移动警报器建设,且配备好车载平台,确保可随时“动起来”,有效提升警报设施的机动效能和二次报知能力。
加强移动警报器管理。移动警报器建设过程中,可结合人防单建及结建工程,或是疏散基地、应急避难场所等进行集中存放管理,并配备一定比例的油料或电量储备,降低管理难度,提升维护效率,增加续航时间,确保移动警报器始终处于良好的战备运行状态。
建设移动警报器专业分队。在设置人防专业队伍时,相应配备移动警报器专业分队,加强人员培训,定期开展机动拉练,确保做到人员稳定、素质过硬、服从指挥。制定机动警报器维护训练计划,定期进行设备巡检、信号测试、车辆拉练、应急演练,切实拉得出、用得上、报的响。(牛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