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人防警报报知方式发展的思考 |
日期:2017-12-28来源:项目部 浏览量: |
新时期人防警报报知方式发展的思考 人防警报报知是人民防空行动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环节,是有效组织人民防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第一动作”,是发挥人防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实现平战结合的重要途径。加强和完善警报网络与报知方式有利于提升人防组织指挥的实战效能,有利于提高战时群众防空袭疏散行动的速度,有利于提高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实效性。
人防警报报知的途径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报知功能的发挥,如何进一步转变观念,挖掘新型报知手段,完善报知方式,丰富报知内容,提升报知时效,建立多元化、多样化、全方位的警报报知系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警报报知方式现状
当前,人防警报报知主要是通过专用人防警报设施,包括电动警报器和电声警报器,这在大部分城市及县市区已经形成规模,且能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人防警报设施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和技术革新,实现了电源与信号的智能双控,其安全性、时效性、便捷性和可操作性都比较好,但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是形式单一,信号难以辨别。人防专用警报设施主要是以声音的形式实现预警报知,包括预先警报、空袭警报、灾情警报、解除警报四种信号,彼此通过声音播放的长短及重复次数进行区分。这即使对从业人员而言也是容易混淆的,一旦遇到突发紧急情况,更难以辨别区分,何况是普通的民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恐慌和混乱。
二是覆盖范围小,音效盲区多。虽然城市的警报音响覆盖率都比较高,但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数值,且难以覆盖乡镇区域。在实际应用中,影响警报信号有效传输的因素很多,比如时间(昼间和夜间)、天气(晴天和阴雨天)、环境(噪音干扰、建筑遮挡)等,严重影响了警报音响的覆盖范围和听觉效果,必然会制约战时防空和平时防灾的报知效力。
三是抗毁能力弱,恢复速度慢。人防警报设施基本都放置在高层建筑的顶部,有的还是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单位,基本没有防护措施,一旦遭受空袭打击,警报设施容易遭受破坏,很难快速恢复,二次报知能力大打折扣。其次,多数户外警报设施没有断电续航能力,如果供电系统遭到破坏,将无法实现预警报知。另外,如果遭到敌电磁干扰,也会影响警报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功能发挥。
四是维护管理难,人才队伍缺。为确保人防警报音响覆盖率达到要求,警报设施的分布及数量要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扩张规模保持同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警报设施数量不断增加,有的城市达到上百台,甚至是数百台,这就为检修维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日常管理难、维护周期长。
充分完善传统方式
传统警报报知方式,应用比较普遍,技术比较成熟,且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是发挥报知功能的主力军,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
一是不断巩固传统警报器。结合城市规划和人口分布,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传统警报器建设,使其布局更加科学,音响覆盖率更加合理,智能双控更加完善,社会化管理更加成熟,定期进行全面的检修维护,确保始终处于良好的战备运行状态。同时,不断丰富警报器的类型,做到电动与电声结合,固定与车载结合,声音与语音结合,人防与广播电视结合,不断提升警报报知能力。
二是适当发展机动警报器。大功率移动警报器是城市人防警报报知方式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弥补固定警报器的弊端,不但机动灵活、音响覆盖广、活动范围大,且易于集中管理、伪装保护等,是战时空袭预警报知的必要手段,也是有效实现二次报知的关键。另外,手摇警报器携带方便,操作简单,使用灵活,是对固定模式的有效补充,应有步骤有计划的向社区、学校、医院、重要经济目标等企业单位适量配发。同时,加强对机动警报器的维护与使用管理,一旦遭遇空袭或是突发事件,确保能够拉得出、用得上、能报知。
三是深入完善警报控制系统。首先要建设功能齐全(状态监测与回显,网络管理,智能双控)、控制灵活(有线与无线,固定与机动,电源与信号,统控、区控和单控)、操作简单的警报发放控制系统,同时具有和广播、电视等公共媒体的接口能力,可实现广播和电视插播功能。其次要做好中央控制系统的平台备份建设,做到有线与无线、地下地上、线上与线下、固定与机动等不同形式的结合,能够实现彼此的无缝衔接和实时转换,提高警报发放的时效性。
四是融合传统媒体做好宣传。媒体是平时进行有效人防宣传教育的载体,更是战时稳定民心,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的关键,有利于保存战争潜力。通过电台、电视台、网络、报纸等媒介,用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丰富的形式,及时向群众传送科学准确的有效信息,做到平时宣传、战时报知,提高传统媒介的平战结合实效。平时防患于未然,做好教育指导和演习演练,战时才能有效开展自救与互救,切实提升应急疏散避险的技能水平。
电子屏多媒体警报器的探索
电子屏多媒体多功能警报器包括户外型、人防地下工程型、户内型和楼道型,集合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代替单一的声音报警方式,丰富了信息内容,增加了报知形式和手段,提高了信息覆盖率,便于群众理解,有效满足了不同环境的需求。战时发放防空警报信号,平时可用于宣传人防知识,发布气象、地震、台风、化学事故等预警信息,也可播放广告、科普、法律知识等,提高人防资源平战结合的能力和可持续性。
与传统警报报知方式相比,电子屏多媒体多功能警报系统同样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系统建设成本高,不易大规模建设,也不可能取代传统警报器;二是使用和维护成本大,要提高使用效率,发挥多媒体屏的平战结合功能,就需长期开启有关系统设备,必然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维护管理;三是覆盖范围小,盲区多,多媒体屏的安装位置和环境限制了其声音、画面的接收范围。
多媒体警报器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却仍是传统警报器的有力补充,可以试点建设,有序推进,适应人防警报系统“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服务”的发展要求,提高人防警报系统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适量单建。综合多媒体警报器的利弊,结合城市规划与特色,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一方面,在人防工程、楼道、商场、教室等人员密集场所,结合环境与用途,建设部分小尺寸单色多媒体警报器,战时用于发放警报信号和引导信息,平时用于显示一些湿度、温度、气象、通知及人防宣传教育类信息。另一方面,在一些城市社区、广场、交通干道等重点位置试点进行大尺寸彩色多功能多媒体屏的建设,为提高屏幕的利用率和社会效益,确保得到充分的维护管理,可探索一个平战结合、“以屏养屏”的路子。
二是重点结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很多人口密集区、繁华地段、交通要道都已布局建设了大量的LED多媒体屏幕。由于其商业性,所建设的屏幕都具有大尺寸、高清晰、多功能的特点,基本具备人防多媒体警报器的属性和要求,经过适当升级改造完全可以满足人防需要,而且可节省更多的人防人力和物力。同时,出租车、公交车、商场、学校(教室)等都配有LED屏幕或是电视终端,可以充分发挥人防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密切协调配合,积极实现社会资源整合,通过“拿来主义”充分利用,尤其是结合国防教育日、防灾减灾日、警报试鸣日等重要活动进行人防宣传、警报发放和预警报知,是一条切实可行、节约高效、大有作为的途径。
挖掘新型警报报知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人防警报报知方式也应与时俱进,运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那种投资大、效益低、维护难、抗毁弱、恢复慢、形式单、灵活性差的模式,充分挖掘互联网技术在预警报知方面的应用和推广。当前,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发展,已经融入了社会的各个角度,且体现出了传统模式难以比拟的优势,其便捷性、时效性都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
人防预警报知,尤其是在战时或是应急突发自然事件时,必须通过先进手段,在第一时间内及时、有效、准确地向人民群众发出。群众所接收的信息也必须便于理解,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引导意义,使其可以在第一时间采取必要的防护手段或是应急避险措施,避免传统那种只闻其声不知其意,更不知何为的模式,最大程度上减少损失,保存潜力。
从互联网技术特点和人防预警报知功能需求来看,两者的融合具有可行性、必要性和时代性,人防部门可以与互联网企业尝试开发具有预警报知功能的平台及APP手机客户端软件。当前,手机应用非常普遍,对成年人而言几乎人手一部,能否充分利用这一现有平台资源,用最新的技术、最少的成本、最方便的方式给群众提供最及时有效的信息是摆在人防面前的一个亟待突破的现实问题,也是对传统报知模式的一种反思。通过短信、微信、微博、APP等新的通信方式,实现人防知识宣传、警报试鸣公告、灾情信息预警及空袭警报信号发放,不仅快速高效,而且基本上可以实现城乡全覆盖,是今后人防预警报知方式的发展趋势。
新时期,人防预警报知方式应该按照“巩固传统、提升现有、探索新型”的模式统筹推进,使各种预警报知方式及手段能够相互促进和弥补,通过多手段、多形式、多方位,及时有效地向人民群众发放科学准确的预警报知信号,提升人防警报通信网络和设备设施管理的科学水平,切实发挥人防组织指挥和应急疏散的能效,不断推动人防警报报知建设科学发展。(泰安市人防办 牛继来)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